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红寺堡区作为移民新城,地处宁夏中部腹地,境内G338、G344两条国道、S101省道和慈善、罗山、滚新等县乡道路纵横交错,通车总里程已达1157公里,其中县乡道路378公里、村道584公里,占比分别达32.67%、50.48%。机动车保有量2.6万辆、摩托车、电动车10.5万辆,驾驶人8.5万余人,属典型的交通枢纽型地区。
2022年10月份以来,为有效破解农村道路管理压力大、专业力量弱、交安设施旧、安全隐患多、群众意识差等短板难题,红寺堡区公安分局积极谋划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依托“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体系建设,探索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管理警务新模式,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锦上添花”,合力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高位推动,实现农村道路管理“零盲区”。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置于全局重点工作整体谋划、深入调研,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全面加强。一是配强力量,调整增加2名民警、10名辅警强化农村道路管控,将增加后的20名警力(4名民警、16名辅警)划分4个巡逻组,协同4个农村派出所联动联勤开展工作30余次,将治安防控和交通管控合二为一,实现警务效能、管理效率最大化。二是配齐装备,为4个派出所16名民辅警配备反光背心16件、锥桶20个、指挥棒4个、交通现场处罚终端4台,保障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工作需要和安全防护。三是配优业务,针对派出所民辅警对交管工作不专业等现状,突出“实战、实用、实效”要求,通过岗位交流、业务培训、专题辅导等形式开展教育培训2场16人次,提升了派出所民警交通安全管理业务能力。
联动配合,确保农村道路管控“零死角”。推动农村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综合整治,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事故发生。一是明晰职责,依托派出所社区警务“两项机制”,每日安排不少于2班6人的值班警力,其中一班值班处警,一班围绕乡镇主要道路、马路市场和人员聚集区域,开展巡逻防控和交通整治。二是突出重点,围绕上下学、农忙时节及季节性劳务等人员聚集出行特点,落实错时勤务、定点蹲守、分散设卡等措施,劝导查处超员超载、人货混装、违法载人等交通违法,切实将违法劝在网格内、家门口和关键处。三是高效处置,遇有亡人类事故和道路拥堵警情时,就近派出所第一时间到场开展秩序维护、伤员救治和现场反馈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道路通行畅通,真正实现快速响应。勤务模式运行以来,派出所参与交通整治320余次,宣传劝导不戴安全头盔、不系安全带等轻微交通违法740余起,现场查处违法载人、超员超载等一般交通违法46起,移交无牌无证、酒醉驾等严重交通违法36起,配合处置交通事故20起、道路拥堵警情46起。
多方参与,整治农村道路隐患“零容存”。一是源头监管。派出所入户采集信息时,一并摸排登记车辆、驾驶人信息,对购买新车的督促登记挂牌,对购买车辆无驾驶证的督促申领驾证,对非法改装的车辆责令恢复原状,对逾期报废的车辆督促报废处理,防止“隐患车”“问题车”上路行驶。二是隐患排查。发挥派出机构作用,吸纳民辅警、乡村干部、教师、网格员等人员分类建立微信群,常态化推送典型违法、事故案例和安全知识等内容。同时兼顾收集乡镇村道路安全隐患,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开展道路隐患排查整治,对能够立即解决的会同乡镇政府或协调相关单位及时整治,对短时间不能整改的,建立台账及时提醒上报,推动整改销号。三是科技巡防。依托乡村主要道路已建成的1140余路“乡村地网”视频监控,探索推行集视频监控和预警提醒一体的“道路哨兵”,通过语音、警示灯、警示标志等预警提示驾驶人和行人安全出行,发挥科技服务交通管控的作用,重塑农村地区新的警务模式。工作开展以来,派出所先后共登记机动车210辆、驾驶人236人,督促登记挂牌机动车5辆、申领驾证30人,督促报废机动车205辆,排查整治隐患17处。
精准宣传,提升交通安全意识“零距离”。“面对面”引导提醒。通过“每天有声音、时时有提醒、经常说安全”的常态引导,深入学校、农村、农贸市场、企业、事故多发区域,借助村民大会、“大喇叭”等“面对面”提醒,营造人人参与交通安全管理浓厚氛围。“点对点”曝光警示。在开展酒醉驾、违法载人、超载超员等专项整治中和“护校安园”行动中通过多媒体平台曝光典型违法、事故案例,起到震慑作用。“一对一”宣传教育。不定期联合交警走村入户“拉家常、说安全”,针对一老一小、务农务工群体,以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潜移默化提升宣传效果。在事故多发路段行政村开展以案说法宣传,对现场查获的违法行为人进行警醒教育,推动安全文明出行意识入脑入心。(红寺堡交管大队)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