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上世纪末起的交通系统现代化管理、近十多年来的公交主导机动化转型和近年来的综合交通智能化服务4个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交通的出行结构也经历了自行车主导、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机动车主导的巨大转变。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处于交通结构转型期,城市交通系统的供需矛盾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应对的问题,对此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指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
并且王炜教授分享道,“公交优先”的前提是“公交优秀”,但在实际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构建公交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关键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城市公交系统,让大家坐公交方便、舒适。但目前的城市公交系统离优秀还有差距,比如存在公交网络布局不合理,公交车辆通行速度慢、换乘距离长、候车时间长及准点率低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同规划公交专用道布局和公交网络布局,改革公交专用道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公交专用道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与运行管理科学性,避免造成资源错配与浪费,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同时交通规划部门、公交运营部门、交通管理部门要通力协作,进一步解决空间布局上公交专用道与公交运行线路匹配等问题。积极推动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步行、自行车、私人小汽车等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实现人畅其行、车畅其流。
而说到自行车这一交通方式,王炜教授团队已开展不少相关研究,例如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自行车出行市场划分、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等等,对于自行车发展也有着指导意义。
近年来,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中关于“自行车回归”的话题也被热议,来自北京市交通委的一组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骑行环境的不断改善,在北京,选择骑行的人越来越多,2022年,中心城慢行(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已达49%,创近10年新高,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17.3%,而2012年自行车出行比例仅为8.8%。北京市民自行车年骑行量由2017年的0.5亿次(公共自行车)提升至2021年的9.5亿次(共享单车)。
自行车骑行文化的逐步回归,得益于“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下,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逐步落实,自行车交通被高度重视,自行车路权正在被优先,自行车道被优先考虑、规划、设计、改造,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呢?在这背后,既有制度的引领,也有关键瓶颈的击破。在制度方面,北京市先后编制出台《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等4部规划文件,提出了北京慢行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慢行系统未来发展定位。在技术方面,编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DB11/1761-2020)等7部技术文件,首次提出了路口非机动车左转、自行车优先标识、自行车导向箭头等系列创新措施,明确了步行和自行车优先的街道空间分配原则,新增了城市道路与绿道、巡河路的衔接要求,引导北京慢行系统治理评价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解剖”一条道路、一个路口,下面会有电缆、光缆、自来水管、煤气管道给它们重新排列组合,需要园林、交管、市政、城管等三十几个管理部门的通力配合。
近日,北京市发布《2023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PG电子 PG电子平台《工作方案》从“街道空间更加活力、各类设施更加融合、治理模式更加协同、环境氛围更加友好、居民出行更加健康”等5方面,明确了24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发展,不断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提高市民慢行出行的获得感。PG电子 PG电子平台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