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472.7万起,同比增加50.3万起,上升11.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04196起,造成59997人死亡、22432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7亿元。其中,与非机动车违法相关的事故10464起,占总数的5.13%,死亡人数为1488人,受伤人数为11655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957万元,分别占总数的2.48%、5.19%和1.67%;行人乘车人违法相关事故1908起,占总数的0.93%,死亡人数为1016人,受伤人数为1052人,直接财产损失1128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70%、0.47%和0.96%。我国多数城市交通发展仍偏重于机动化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往往以粗放的形式增长,致使平交口的慢行交通安全设施存在各种缺陷、不足和有效的管理。其中一个典型现象是交叉口的人行横道设置不连续,而且标线模糊不清,这不仅使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更困难,而且还增加了的机非/机人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此外,很多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型交叉口,由于过街距离过长,又缺少安全岛,导致了行人和非机动车不能安全二次过街,而且机非/机人冲突严重,很多行人的过街处于两难境地,一次信号过不去,二次过街又缺少保护设施。平面交叉口慢行交通安全状况差,缺少必要的慢行交通安全设施,恶通事故频发,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无法补偿的伤害,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平面交叉口的慢行交通安全状况亟待改善,对平面交叉口慢行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是平交口改善的基础和依据。
安全评价模型平交口主要的慢行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两大类:行人安全设施和非机动车安全设施。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行人安全设施包括行人过街信号,人行道、人行横道、安全岛、行人护栏或其他分隔设施、人行道警告标线、斑马线和防撞保护岛等;非机行车安全设施有机非分隔设施等。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安全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核查:(1)是否缺少必备的安全设施;(2)安全设施设置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理;(3)安全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可以有效发挥其风险防范和安全引导的功效。据此,建立平交口慢行交通系统设施安全评价指标。平交口慢行交通系统设施安全评价指标中每一项设施的安全评价标准,也即打分标准,是确保交通设施科学准确评价的关键。综合现有国家和省市平交口的设计规范,总结各类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条件。各类安全设施通用评分标准:(1)凡是缺少必备安全设施的平交口都定义为不安全状态,属于低等安全服务水平,若评价指标非必备设施则不计分数:(2)安全设施设置方面,设置合理评分区间(60~100);设置不合理评分区间(0~60);(3)安全设施完好程度方面;非常完好评分区间(85~100);比较完好评分区间(60~85);不完好(0~60)。
江苏省淮安市枚皋路与承德南路交叉口是一个十字形的信号控制交叉口,东西方向的是枚皋路,南北方向的是承德南路。枚皋路是双向四车道,其断面形式是一块板,机非混行;承德南路也是双向四车道,其断面形式是三块板,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但承德南路两侧的人行道距离交叉口都有一定的距离。枚皋路-承德南路交叉口慢行交通安全设施状况汇总:
(1)该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各个机动车进口道都设置了信号灯。但没有设置行人过街专用的信号灯。
(2)在缺少行人过街信号的同时,该交叉口没有设置人行道警示表现,也没有限速标志。并且人行横道标线几乎看不清,停车线)承德南路两侧的人行道距离交叉口都有一定的距离,北进口两侧的人行横道距离交叉口约180m,南进口道东侧的人行道也距离交叉口约30m。
(4)承德南路的分隔设施做的较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都有绿化分隔带,三者各行其道。而枚皋路是一块板形式,不存在分隔带,机非混行的局面严重危害到慢行交通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障碍式减速设施是通过在公路上设置非通过性障碍,迫使道路使用者降低行驶速度,以求安全、舒适通过的设施。障碍式减速设施中普及最为广泛的是减速丘,即在街道中央或延展到整个街道宽度的一个圆形凸起区域,6~10cm高,相距100~150m进行设置,是一种常用的速度控制措施。
①易发生追尾事故。目前一些收费站为了使进站车辆有效降速,会在收费站前广场提前设置减速丘,且减速丘的来车方向缺少相关减速设施提示设施。一般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为60km/h,通常减速丘的设计通过速度为15~20km/h,且收费站广场直接与高速公路出口相接,而出口处行驶的车辆和经过减速丘强制降速后的车辆存在较大速度差。因此,只有当车辆驾驶员清晰辨认后才有机会采取制动降低车速。这样的紧急制动通常会造成较高的速率变化,容易引起后方车辆因安全车距不足、制动不及时而发生尾部碰撞。②剧烈震荡损坏行驶车辆。减速丘纵向高度一般在8~10cm,在大型载重车辆经过时会引起车辆剧烈震荡而损坏。载重车辆的弓子板、悬架、各车桥的铸成材料均有一定的材料疲劳度,长期应力作用下会导致器件老化,容易危及行车安全。③铆钉磨损车辆轮胎。减速丘板块由铆钉嵌入路面的方式固定。部分减速丘板块经过车轮反复碾压破损脱落,致使固定于路面上的铆钉并形成尖锐凸起,可能对通过车辆的轮胎造成威胁。
模糊车辆通过收费站广场时会制动降速。当车辆克服行车惯性制动时,轮胎对地面产生的压力将大于行车时的压力。因此,收费道口施画的分道标线更容易破损老化。标线被制动产生的轮胎碳黑覆盖时,反光系数下降,不易被发现,无法达到划分行车道的目的。从交通心理学角度分析,交通参与人希望尽快通过收费站,会在收费岛前选择排队车辆最少的入口,没有分道线的指引,社会车辆在收费岛前可能频繁变更车道,容易引起车辆刮擦事故。
经实地观察发现,在G65黄河大桥收费站南广场客货车分流指示牌前有大量紧急制动痕迹,并分别有向左向右的运动趋势。析其原因,由于车辆分流指示牌设置不够人性化,信息过载且被视认能力差。车辆分流指示牌中文字过多、字号过小,驾驶人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快速获取交通信号,只能紧急制动以阅读标志内容。应采用更加适合的反光系数和几何尺寸,使驾驶员有时间完成“发现、识别、认读、理解、行动”的视认过程,防止发生冲撞分流鼻的交通事故。
随意化此类问题在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施画上较为普遍,未能充分考虑实际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没有考虑交通标志、标线与空间环境的互相影响关系,简单参照相关规定或照搬其他地区的设计方案,盲目教条进行设计,设置施画。
由于公路大多数属地方管辖,其思路和管理模式可能不同,造成了公路标志标线布置方式的差异化。公路养护部门有责任维护道路标志标线的完好清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设施也有部分管理的义务,但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两不管”现象。公路养护部门与其他公路交通设施管理部门信息不畅,也使公路交通设施维护的及时性大打折扣。因此,高等级公路应由国家牵头,稍低等级公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划分交通设施布置、养护责任。
交通运输及交通管理专业不断在各大高校开设,但是却缺乏交通安全相关专业。现阶段国家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建设完毕随之而来的养护与安全设施布置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各建设单位按照国标要求规范建路,并由专门的道路质量监督部门验收。可对于道路参与人,国标必然不能满足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交通安全专业人才是该同步考虑的问题。
广场直接与高速公路出口相接,车速高,给驾驶人的反应时间短,应迅速普及施画减速丘标线,向驾驶人预告前方路况,给予驾驶人更多时间降速。不熟悉路况的大型车辆驾驶人在通过减速丘时通常没有充分降速,车体内产生巨大的金属碰撞声,车辆所载的货品散落。减速丘旁的煤粉、煤渣、沙土以及其他容易产生滚动摩擦的物体使车辆制动效果大打折扣。
丘高速公路收费站广场作为高速封闭路段的一部分,要充分考虑减速丘这类障碍式减速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随着道路环境的改善,公路设置减速丘的必要性已大大下降。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减低车速的目的,可以通过设置其他减速设施的方式实现。因此,对于一些收费站广场前严重老化破损的减速丘,可以直接采取拆除的处理方式,并布置其他减速设施达到提示驾驶人降速的目的。
同样可以通过振动刺激告知车辆驾驶人采取减速措施。相对于减速丘而言,减速带的减速效果更加持续,可布置多道减速延长提醒时间。且减速带的震荡效果较减速丘较小,未及时减速的车辆可安全通过,驾驶人的心理降速预期下降,在通过减速带前不会采取过激的制动方式。尤其在高速出口为弯道线形长下坡路段时,由远及近布置多道减速带可以提早告知驾驶人减速慢行。
由于车辆频繁制动,收费岛前分道线残留轮胎碳黑需要经常维护,不但增加了道路维护成本,且在施工期间会影响收费站的通行效率。在实际考察中,笔者发现一些收费站采用连续布置反光锥桶的方式来辅助实现分道线功能。由于反光锥桶高于地面,反光材料可视面积大于地面标线,有利于道路使用者准确选择收费道口;其隔离作用可以避免车辆间为争抢收费道口而发生刮擦;反光锥桶成本低,维护简便,布置时不影响收费站的正常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连续布置反光锥桶的方式辅助分道线分流指示牌安全化布置
笔者对考察地的分流标牌实地测量后发现,这类收费站广场分流指示牌,如客货车分流指示牌,应该是因收费站业务需要自行添加的。所以在其制作工艺、字符标准上较正常的国道指路标志存在一定差距,这给道路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产生了安全隐患。黄河大桥收费站广场分流指示牌的字符大小经测量符合国家标准,但标志的材质和反光系数明显不符合国标要求,在夜间可视认距离短。字体字号大小、分流指示牌和隔离墩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收费站照度要求
对于所有交通设施来说,只有被发现,才能被道路使用者识别和认读。高速公路沿线光源稀少,收费站是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应该达到驾驶人能识别交通设施的照度水平,这样道路使用者才能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发现处于黑暗中的交通设施并采取措施,尤其对于减速丘等障碍式减速设施,夜间等不良环境下的照明则显得更加重要。国家标准见《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及《高速公路收费站及收费广场设计规范》(JTTXXX-2001)。
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体会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宗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认真学习镇各大会议精神,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坚持在苦练内功、优化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二、立足年初计划、辅带相关工程,以质量为重心,全面实施连村到组道路及民间桥梁建设。
今年列入我镇连村到组道路建设计划的有14.79公里,其中连村道路3.14公里,到组道路11.65公里,计划投入资金279.8万元;民间桥梁计划改建4座,计划投入资金119.7万元。截止到目前,已完工到组道路11.65公里,连村公路3.14公里,年初计划都已经完工;已完工民间桥梁3座,1座正在加紧施工中,预计在20*年1月份完工,*村法喜寺桥于6月20日完成招投标工作后,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及时开工建设,目前已经进入施工阶段;新长大桥已完成招投标工作。镇南桥(2005年计划)工程桥面已架好,即将浇筑桥面。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做好杭浦高速公路改道工程及个别行政村农综开发道路工程、通组道路工程的测量、招投标、施工质量管理等工作,共计到组道路7公里左右。
我站在紧抓建设任务的同时,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农村道路和民间桥梁建设的命脉,坚持多种措施并举,强化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将我镇农村道路和民间桥梁建成满意工程、放心工程。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严格把好质量管理关。主要是以下四关:一是把好道路建设和民间桥梁建设标准关。严格按照县交通局有关农村道路建设和民间桥梁建设的要求,规范设计、施工和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质量终身制、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实行公开招投标,对个别村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未成功或有特殊原因的,都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二是把好施工队伍资质关。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和施工业绩精选施工队伍,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施工单位,坚决不予受理招投标报名。三是把好质量责任关。严格执行质量监理制、质量社会监督制、质量事故责任终身追究制。四是把好工程管理人员的清正廉洁关。切实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PG电子网站 PG电子下载入口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合同》、《质量合同》、《安全合同》,确保把我镇农村道路和和民间桥梁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二)、构筑全面、多方监督的群控网络。一是要求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每月在工地时间不少于20天,工程在三检制的基础上实行工序报验制。二是要求每村配备相关人员对工程进行质量管理,在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梁都必须安排至少一名人员全程监管。同时还要求邀请当地的党员或村民代表参与监督。三是我站人员不定期下工地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随叫随到。四是邀请县交通局有关部门到工地视察工程质量,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在每项工程竣工后及时邀请县交通局试验室进行钻芯取样、压力试验等技术检测。为我镇公路建设和民间桥梁建设的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坚持质量问题处罚制度。按照工程质量目标要求,在合格工程的基础上争创优良工程,达不到优良、合格工程的,严格对照招标文件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相应处罚。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论大小,坚决做到“四不放过”,即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不接受教训不放过,不落实整改措施不放过。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工程要求必须砸掉重做,如今年在民间桥梁改建中发现一桥梁一块梁板由于芯模移位,造成质量不合格,责令该施工单位报废该梁板,重新浇筑,以确保工程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实行质量责任连环处罚制,每项工程竣工后,根据县交通局试验室钻芯取样、压力试验等技术检测数据,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质量鉴定和验收。
三、重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努力确保公路、航道的畅通安全和在建工程的施工安全。
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镇上下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一是召开会议。今年我镇共召开了两次由镇领导、各行政村交通协管员、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会议,贯彻传达县政府、上级有关单位及镇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具体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并分别与14个行政村签订了《*镇公路路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和《*镇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二是分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共分发相关通告、画册800多份,张贴通告、标语及交通安全宣传图画500多份,悬挂横幅5条。三是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在*集镇上开展了次交通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奖问答、分发宣传资料、咨询解说、图板展出等,吸引了很多群众的参与。四是充分利用镇、村有线广播、电视等形式,每月至少一次宣传关于公路或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重视交通安全,提高公路、水上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全年共广播250多次。
1、不定期地对全镇内的所有道路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通知所在村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特别在三个收获农忙时期,我们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宣传的同时,组织了以我站为主以及沿线各村协管员,起早摸黑进行巡查,耐心细心地说服教育纠正农户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放等违章行为多起,保障公路畅通。在道路和桥梁突发险情时,不管风雨烈日,白天黑夜,都能及时赶到现场,察险情,制定抢修方案,做好安全措施。今年共发生险情5次,其中高温天气下桥梁拱裂2次,路面拱高1次,桥梁被车船碰撞损坏2次。在节假日、旅游季节时期,组织了多次道路、桥梁安全检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整改、维修。
2、对全镇范围内的村级公路实行养护管理制,各行政村分别聘请了一名养护管理员,专门负责所在村硬化路面的管理工作,做到天天清扫路面,清除路面、路肩石头石子、柴垛等杂物,减少安全隐患,确保安全。
3、全年共开展公路巡查80多次,发现情况33次,发出书面巡查通知29份(其中要求上交书面整改书的14份),收到书面整改书14份。同时协助县路政大队做好我镇境内25多公里县级以上公路的管理工作,协助处理违章现象多起。
1、认真抓好源头管理,坚决杜绝非客船搭客和私设渡口;加强航道巡查,保护航道及其设施不受侵犯;严格拦河建筑物审批制度,保证航道通行安全。平时经常进行巡查,全年共巡航80次,发现情况4次,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所在村做好安全工作,并做好巡查记录台帐。
2、PG电子网站 PG电子下载入口对全镇23座航道桥梁安装了警示牌,共计警示牌39块,投入资金4万元。
3、积极做好窑厂运泥船管理的监督工作,并与两个窑厂签订了《窑厂运泥船安全管理责任书》,要求各窑厂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运泥船的安全工作。同时,积极配合港航管理部门开展工作,保障航道的安全畅通。
4、积极配合港航管理处开展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即钢质挂浆机船的淘汰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及个别访问的方式开展宣传发动,尽最大可能地得到了广大船户的理解和支持。今年我镇淘汰任务数18只,于9月底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有效地确保了我镇水上交通安全。
工程开工后,我们克服了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少的困难,放弃节假日全力以赴奔波在施工一线,严把工程质量、进度关,在工程施工期间不间断地巡查工地,召开工程质量现场会,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经常观测加固便桥、更换夜间照明灯、设置工程告示牌、注意安全用电、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等,确保施工安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出口头或书面通知,全年共发出书面整改通知1份,收到整改书1份。
1、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保护现有的交通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交通设施是指在一些特定的空间位置上建立起来的建筑物,比如说:公路、铁路、航线、车站、飞机场以及一些附属的标志性建筑标识,主要有停车场、收费站、休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在我国地势平坦的中原,比较适合建设相关交通设施而在自然环境好较为恶劣的山区或沙漠,交通设施的建立就相对困难。为了顺应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推进我国交通保障体系的稳定发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高效、智能的交通设施保障体系是必经之路,也是为未来的交通体系的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交通设施的建设也要坚持和谐交通的想法,充分尊重自然的发展原则,做到因地制宜。交通设施的建设受到很多自然环境的制约,主要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这些都对交通方式、设施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虽然如此,人们也不能因为自然环境的制约随意地、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交通设施的建造不仅要考虑眼前人们的所有需求,也要为人类的后代留下足够的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的进行设施建设,就是要求人们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和地势的不同,建造适合于当地的交通设施。1.2注重交通软环境交通软环境就是指人们的交通意识以及社会大众所营造出来的交通文化环境。交通软环境也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通过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与舆论传播,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交通文化环境是非常可取的。通过指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人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加强交通制度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制度体系。这样一个完善的交通制度,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的交通行为,使得正确的交通观念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一个以人为本,遵守交通的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交通设施建设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一系列的公共交通形式,包过公交车、地铁、出租、火车、飞机等众多公共交通工具。这种交通的呈现方式是指人们出行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公共交通,这种交通模式比较适合在人口密度大、出行密度大的大城市当中。这种交通形式使用较好的当属香港,据不完全统计,香港人民出行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使用共公共交通,中国的其他大城市却只能望尘莫及。这样一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表现出香港人民的环保意识较为强烈,另外,减少私家车的出行,环境污染也会大大减少。所以,公共交通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可取之处,它与私人交通相比,在经济上、安全上、环境保护上都有不可超越的优势。
1.4拓展水上的交通设施建设水上的交通设施也是交通设施建设中非常更重要的一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许多的产品运输都依赖于水上运输。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初开始,我国运输的外贸产品百分之八十都依靠水上交通。截止到目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见,水上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更看重的是公路建设,尤其是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发展水平。但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已无法满足需求,在这种矛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海上运输应运而生。水上交通的能源消耗较低、成本造价不高、排放的废弃物少、污染小,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势所趋。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是保障人民生活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趋势,交通设施建设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所有的交通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道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国外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以发展交通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来推动整个大环境下的社会经济。当然,我国为了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已经制订了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缩小与城市之前的差距,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的管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
1城市慢行交通与轨道换乘的重要性慢行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对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充分发挥2种交通方式的特长,彼此协调,优化居住区出行结构,引导居民出行方式向“慢行+公共交通”的转变。在实际的交通运行系统中,轨道交通站点充当了多方面的作用,多模式交通的系统组合,也是轨道交通枢纽站慢行交通设施的接驳,既是乘客出行便捷换乘的需求,更是轨道交通站点换乘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
慢行交通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公共交通并不能实现最终的门到门服务,而自行车具有灵活、便捷的优势,在城市机动化发展的大背景现出可达性和准时性高的特点[1],步行通道是乘客使用率最高的慢行设施。慢行交通能为轨道交通实现“门到门”服务提供有效的途径。一般情况下,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中的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尽管能方便乘客出行,然而并不能达到相应的门对门服务的要求。而自行车在目前城市交通日益拥挤的情况下表现出可达性和准时性高的特点,而步行通道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人次也最多,其作为轨道交通换乘衔接的末端方式,不仅准时性高,而且能直接到达目的地[2]。乘客使用率最高的慢行设施为步行通道。
据有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轨道交通枢纽站点主要包括4个圈层,小汽车服务圈、公共汽车服务圈、自行车服务圈和步行服务圈。在这4类服务圈中,步行和自行车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且显著提高了换乘的便捷性。在轨道交通换乘衔接的方式中,步行和自行车能很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是最直接影响换乘舒适性的交通接驳方式。
随着当前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多,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交通系统在建立的过程中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力图减少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绿色、多元发展。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模式正体现了经济、环保的理念[2],按照优先等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各种公共车辆,而其中最绿色环保的则为步行和自行车。
当前,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衔接普遍将舒适度、安全性以及时间效益等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轨道交通站点的类型不同,其采用的换乘衔接策略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为了方便分析研究,可以根据站点区域,服务功能等将杭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4种类型,主要包括综合枢纽站、交通与片区接驳站以及基本换乘站。各类战队对应的慢行交通方式分担率有明显的差异。这4种类型在慢行交通方式的分担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在具体的衔接过程中,需要合理地预测轨道交通站点远期换乘客流流量和相应的流动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尽可能地在满足乘客换乘需求的基础上,体现经济性与便捷性。通常慢行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首先要满足换乘客流量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另外,要提供能够连续换乘的服务,与周围环境、景观等相结合,因地制宜。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对换乘客流量的有效预测,确定慢行设施的规模。在确定轨道交通站总换乘客流量后,计算出慢行设施规模,此计算的难度较大,需要先确定相应的换乘方式分担率,在新建车站中,此数值很难获取,因此,可对区域内现有的功能相似的车站进行调查,换乘设施的具体配置规模计算如下。
步行通道设施规模计算公式为:Qpds=Q15min15×60;Wp=Qpdsv(1)式中,Q15min为高峰期15min内有步行需求的所有人群;Qpds为相应的单位时间内步行的人流需求,Wp为步行通道的宽度;v为单位宽度下步行通道的人流量。
Sbi=Qbi·a·S軈标(2)式中,Sbi为自行车换乘空间;Qbi为自行车换乘中轨交客流量;a为自行车停车场的最大瞬间利用率;S軈标为每辆自行车所占用的停车面积,一般为2.0m2左右。
目前,步行开始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且已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选择步行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城市中,采用步行交通方式的频率为总出行方式的40%左右,该距离以400~700m为主。其次,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若步行出行者出行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则其一般希望步行范围可以尽量大一些,因而在设置轨道交通站点步行系统时,需要设置一些独立人行步道,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步行通道网络,以便更好地满足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相关要求,并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的线形关系。在进行步行系统布局规划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沿线道路,确保人行道的宽度;(2)配备便利的过街设施;(3)结合区域交通状况与周边环境,于车站出入口位置及客流集散点位置建立直达通道;(4)科学规划设计区域步行系统景观,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5)建立统一的人行指示标识。
与定时、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相比,自行车出行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覆盖各个大街小巷,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节能、环保理念的提出,自行车在整个轨道交通接驳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在接驳系统规划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自行车系统要尽可能地建立在车站出入口位置,以方便乘客辨认、寻找;(2)自行车系统规划要采用道路两侧分开的方式,尽量避免横穿马路;(3)自行车系统一般不设置在人行道和一些广场上,如果有必要设置的,应确保其设置在宽度超过6m的道路绿化带上,同时和盲道保持合适的间距30cm。
以温州市域轨道S1线站点交通设施衔接为例,规划站点为瓯海区西部,市域铁路S1线位于温州南站的西广场位置,是一期工程的开通站,设置方向为沿海铁路西侧南北向,车站为综合性质的枢纽站,同时又是地面站,接驳方式主要涉及步行、公交车、自行车、小汽车、出租车等。在进行慢行交通设施规划过程中,要对区位、客流特征以及站点类型等进行预测,并按照衔接规划重点制定科学的慢性接驳系统规划。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自行车系统,更好地满足相关群体的需求,其次应设计好车站行车过街,确保步行空间能够连续。
慢行交通接驳系统一方面能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能容纳客流集散,为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带来新的商机,因此,必须注重慢行交通接驳系统建设,对慢行交通设施衔接进行科学规划,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1】邓亚娟,马荣国,胡绍荣.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区域配套设施规划[J].城市问题,2010(6):22-28.
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