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国庆,秋高气爽,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河带着零星的落叶静静流淌,夕阳照在河两岸的树上,给树叶描上金边,沿线的居民在河边悠闲散步,一个面色黝黑的汉子迎着夕阳行色匆匆。
这是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小峡街道上店村党支部书记孙有春,他赶着去找小峡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晓峰,商量一下民宿发展的事。
天色渐暗,一片片居民楼里泛出点点灯光,孙有春指着其中几个亮着灯的窗户说:“这就是一间长租民宿,那间也是,还有那间……”
2016年,由于地区规划建设,小峡街道有7个村进行了回迁安置,村民们告别世代居住的平房,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楼房。
“刚搬过来的时候,大家都有点迷茫,一方面是世代耕种的土地没有了,另一方面是每家都有了一大笔拆迁补偿款,不知道怎么用。”村民回迁后如何适应新生活,让孙有春头疼不已。
孙有春和一起回迁的其他村干部想尽办法,让乡亲们找到新的收入来源。“每年旅游旺季,西宁一房难求,咱们房子多,不如搞搞民宿?”平安区一位干部的话点醒了大伙,“对呀,可以搞民宿呀!”
在政府的撮合下,村干部们与一家互联网短租平台“接上了头”,平台负责指导装修和对外宣传推广,乡亲们则负责提供房屋和进行装修。
“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做,毕竟这是个新鲜事物,大家都不愿意冒风险。”孙有春说,“既然大家不愿意,那就我们当干部的带个头。”
孙有春和几个党员带头,每家花了三万多元将自家的空置房屋装修好,挂在互联网短租平台上,民宿正式开门迎客。
“大家都在看着我们,我们可不能搞砸了。”第一批参与经营民宿的村民米有春说,就在他们刚开始做的2017年,他们几家就平均收入了4万多元,“不仅收回了装修成本,还赚了点。”
乡亲们看在眼里,动了心。到了第二年,经营民宿的家庭增加到了30多户,其他村的村民也都开始尝试。“我们现在是住宿、旅游包车、餐饮一条龙服务,价格也公道,一间房住一天只要120元。”小峡街道下红庄村村民朱金花说,自家空置的房间现在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窝窝”,到了旅游旺季,不少村民都是全家出动,“老婆负责做饭,老公负责管理民宿,儿子负责旅游包车,一年下来多的能赚十来万元呢。”
随着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不断深入,湟水河畔的小峡街道,也变成了小有名气的“民宿小镇”。“很多外地游客来到青海,就会选择我们的民宿,好名声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民宿,也知道了河湟谷地的小峡街道。”下红庄村党支部书记殷恒吉说。
“街道周边的西宁机场三期、西宁至成都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宿会迎来更多客人。”小峡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永涛说,“现在我们打算发展多元住宿产业,对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增加特色民宿等,让我们这里的民宿服务更规范,居住更舒适,选择更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