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光辉(贵州新发展理念与多党合作高端智库研究员、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当前,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的可持续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行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交通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正逐步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其中,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95%。二是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公铁水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三是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有力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交通强国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弱项。比如,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尤为凸显;在资金要素保障方面,一些机制性的问题亟待优化完善。对此,需要从多方面发力,积极施策。
一方面,全面推动交通运输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发展城乡物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推广低碳设施设备,规划建设充换电网络,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稳步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内河船舶更多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率。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落实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机制,推动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开展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治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集约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桥位、土地、岸线等资源,推进科学选线选址,推动废旧设施材料等资源化利用。完善碳排放控制政策,建立绿色低碳交通激励约束机制,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另一方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交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设施设备信息交互网络,整合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施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智慧民航、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还要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应用,完善交通运输北斗系统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交通装备的研发应用,提高装备标准化水平。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推进服务全程数字化,稳妥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等出行服务,引导和规范交通运输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完善数字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政产学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加强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强化数据开放共享。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