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幻灯、控制系统等)和技术手段,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创造舞台空间感、时间感,塑造舞台演出的外部形象,并提供必要的灯光效果(如风、雨、云、水、闪电)等。舞台灯光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场景进行全方位的视觉环境的灯光设计,并有目的将设计意图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再现给观众的艺术创作。
舞台灯光设备按光源类型可分为白炽光源类、气体放电光源类、LED光源类和激光光源类灯具;按舞台上安装的部位,可分为面光、耳光、柱光(侧光)、顶光、逆光和脚光;按灯具的使用类型,可分为聚光类、泛光类、电脑灯具类和效果类。
舞台灯光设备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五个节点。第一阶段最早可追溯至15世纪,当时西方剧场开始使用蜡烛照明。1783年,阿尔干油灯在瑞士被发明,该种灯具亮度是蜡烛的十倍。第一阶段中灯光主要起到照明的作用,且伴随着燃烧产生油烟的问题,营造舞台效果的作用较低。第二阶段中,随着电灯和LED光源被引入演艺舞台,舞台灯光设备功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能够实现多种灯光效果,满足各种演出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舞台灯光设备,增强了舞台灯光设备控制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灯具的稳定性和灯光效果的多样性,代表舞台灯光设备业进入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
舞台娱乐灯光设备主要由机箱组件、手臂组件、灯座组件、CMY组件、花样组件、切割组件和调焦组件等组成。具体生产流程如下:
舞台灯光设备上业主要包括电子电器、光学元件、五金、光源、塑料及橡胶、印刷及包装材料等原材料制造业。上业的主要特点在于充分竞争,供应商数量多,原材料供给充分,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舞台灯光设备行业的需求主要由演出行业、旅游演艺行业和娱乐行业带动。演出行业的主体结构主要包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专业剧场。其次,旅游市场的发展带动旅游演艺的发展,间接拉动舞台灯光设备行业的需求。旅游演艺以游客为主要受众群体,通常依托景区山水、旅游设施或游乐园来展开以地域文化背景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商业演艺活动。此外,娱乐场所的演艺设备需求因娱乐场所的数量较多、更新较快而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且娱乐市场因演艺票房的增长,对娱乐灯光产品的需求会呈现增长的态势。据统计,较大规模的酒吧对演艺专业灯光的需求在50万元-200万元间,且短周期内(2-3年)会进行装修和设备更换。
下业参与者主要包括海外的进口商、国内的舞台灯光设备集成商、演出承办方等。国际采购商在世界主要市场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是舞台灯光设备制造企业重要的业务来源;同时,国内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也为舞台灯光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舞台灯光设备市场增长较为稳定;中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舞台灯光设备市场增长迅速,发展潜力较大。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22-2027年中国舞台灯光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3-2019年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稳定增长,从13年度的463亿元增长至19年度的572.24亿元。2020年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下跌,但随着疫情好转,2021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迅速恢复,达到335.85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比增长27.76%,未来我国演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演出市场又可细分为剧场、演唱会、旅游演出市场等。其中,剧场和演唱会市场经济规模在同期呈上升趋势。而旅游演出市场呈现“U”型发展,2019年度迅速增长,达到73.79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96.93%。
舞台灯光设备市场规模从2004年的31.15亿元(占比6%)增长至2008年的70.85亿元(占比9%),年复合增速为22.81%,远高于演艺设备市场规模增速10.97%。2019年度,我国演艺设备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报告中推测舞台灯光设备超400亿元,占比22.02%。预计2024年我国演艺设备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舞台灯光设备达到728.89亿元,占比27.58%。
欧美的舞台灯光设备制造业有着较长的研发和制造历史,具备技术和品牌方面的先发优势。从全球范围来看,舞台灯光设备制造业高度竞争,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据国外机构统计,2017年全球生产规模前三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4.28%,生产规模前十的公司的市场份额为27.88%。全球知名的舞台灯光设备品牌有ClayPaky(百奇灯光)、ROBE Lighting、ADJ集团、哈曼国际、海恩系统和Vari-Lite等。
21世纪以来,我国舞台灯光设备行业迅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舞台灯光设备制造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舞台灯光设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舞台灯光设备行业注册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021年末,全国舞台灯光注册企业数已经达到17.39万家。
国内舞台灯光设备代表性企业有广州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珠江灯光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彩熠灯光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雅江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市明道灯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毅丰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等。
浩洋股份是国内舞台灯光设备领域龙头。从浩洋股份经营情况来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2021年迅速回升,同比增长率高达54.66%,2022年第一季度增长率达到266.60%。疫情前,归母净利润总体呈上升趋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该指标有所下降;但2021年起迅速回升,同比增长率高达54.28%。
舞台灯光娱乐设备为浩洋股份的第一大业务。2017年至2021年舞台娱乐灯光设备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80%以上,且占比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82.89%上升至2021年的88.77%。
1、疫情期间旅游演艺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供给出清促进竞争格局优化。受疫情影响,旅游演艺企业的复演面临不确定性,且疫情防控升级导致上座率受到控制,导致收入下降。2020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印发的《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中规定:“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30%。”随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020年6月发布的第三版通知中将上座率限制上调至50%,2020年9月在第四版中上调至75%。根据企查查数据,2020年全年吊销及注销的文旅演艺公司为2418家。2021年8月,第五版防疫工作指南中取消75%红线规定,大型演出上座率有望提升。
2、随着我国国民PG电子平台 PG电子游艺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高速增长,由2012年的16510元增长至2021年的35128元。即使伴随新冠疫情的爆发,2020年度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4.74%的增幅。居民收入的提高必然带来消费升级,促进我国文娱消费需求的增长。2012年至2019年度,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迅速增长。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年度该指标有所下跌,但2021年度迅速恢复,达到2599元,相比2020年度增幅高达27.9%,相比2019年度增幅仍有3.42%的增长。随着我国疫情不断好转,我们预计未来国内文娱消费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利好舞台灯光设备行业。
除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因素外,我国专业剧场演出市场2012年-2019年专业剧场演出票房收入呈整体增加的趋势,2019年我国专业剧场票房收入84.03亿元,同比上升5.55%;随着消费者对流行音乐文化喜爱的加深,及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大型演唱会、音乐会举办场次不断增PG电子平台 PG电子游艺加,市场持续发展。2013年-2019年大型演唱会、音乐会演出票房收入逐年增加,演出场次呈总体增加态势,演唱会需要定制化的能够提供丰富、震撼灯光效果的舞台娱乐灯光设备,对新上市、性能强劲的舞台娱乐灯光有着强烈的需求,灯光设备更新频率较高;根据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旅游演出73.79万场,比2018年场次增加9.58%;随着制作方创作能力的增强、旅游演出品质的提高、旅游演出市场的竞争更加有序化,参考海外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旅游演出市场发展情况,未来我国旅游演出市场仍具备很大的潜力。
我国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4.72%,随之相应的绿地及广场用地等配套用地规模也在不断增长,而现代城市广场一般都有与之配套的建筑景观,建筑景观为了实现美轮美奂的夜间效果,需要建筑照明设备的配合,建筑照明设备的需求增加。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背景下,以LED为代表的光源凭借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点被逐步应用于建筑照明。但LED等新光源建筑照明设备的研发、生产,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因此,未来具有技术优势的高端企业能在建筑照明市场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演艺灯光设备领域也将逐步跨进全面数字化的时代。目前国内大型的户外演出活动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数字化控制。当前,演艺灯光设备技术正处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用户对安全性、稳定性、扩展性以及使用方便性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便携式、多功能、智能化、信息管理的集成已成为用户的追求和首选;而灯光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将会继续发展,最终将允许设计者以一种完全艺术化的“互动”方式来主导他的“视觉的”技术。现在的照明软件给设计者提供的只是设计、绘画和文书工作的协助,未来的设计软件将能够使用“触屏”和“语音识别”功能,舞台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已经初见端倪。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